高考考试语文成语题答卷方法 1.高考考试语文成语的用法其实就是看成语的每个方面和句子的每个方面是不是协调。这种协调就是成语的意思、范围、程度、色彩、搭配是不是和句子的每个方面协调。 2.着重于用,用意味着要动态地学会成语的意思,即需要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考察成语的用法。 3.正确用有两个首要条件:一是准确而全方位地学会成语;二是准确而全方位地剖析语境。 4.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是命题者依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其整体性和联系性。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5.从历年高考考试(平台)的状况来看,考试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轮美奂、薪尽火传、不孚众望、等量齐观、胼手胝足、遇人不淑、白头如新、高山仰止、头角峥嵘等)较生僻外,绝大多数是在报纸杂志上常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所以,大家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可以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容易见到而易错的成语,如此才会获得最好的复习成效。 6.复习要特别留神有几个意义的成语,不要因熟悉一种含义而忽视另外的意思致使判断失误。以前考过的,后来的高考考试题仍然可以考,其他省市往年考过的,在第二年的另一个省市的考试试题中仍可能出现,所以高考考试题中出现的成语或熟语仍是要紧积累内容。 高考考试成语考查题答卷方法 1、溯本求源,谨慎防范望文生义 成语具备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有的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法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大家在学会或运用成语时必须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以外的整体意义;同时需要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重点语素,切忌粗心大意,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判断这种误用成语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需要把握这种成语的本源,即成语原始意义。为此,对成语中的关键词眼要多加关注,如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意思,而是修改之意。成语多约定俗成,来自于典故,只有参透本意,方能把握,如火中取栗7月流火。另外,成语的意思不是几个语素意思的简单相加,也有特定的生成背景,如胸有成竹。 2、看清对象,谨慎防范张冠李戴 有的成语有特定的用法范围,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些指个体,有些指群体;有些指人,有些指物;有些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些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假如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或转移用的范围。譬如炙手可热只用于指气焰非常盛,势力非常大,而时下多误指题材之类。如2010年辽宁卷第13题B项: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常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游,目前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这里指男士,显然不对。 3、明晰感情,谨慎防范褒贬误用 从感情色彩方面来考虑,成语一般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这就需要在用成语时,要把握好感情色彩,防止褒贬误用。有些成语意义较为复杂,感情色彩呈现两面性,如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属中性。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境界或环境优美的地方,用于褒义;比喻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含有贬义。 4、着眼语境,谨慎防范重复矛盾 成语的用法都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有些要和这个句子环境相协调,有些要和人称相对应,有些意义要和句子相吻合。同时,还要考虑成语意义和语境的意义是不是有重叠,是不是前后矛盾。成语也是词汇,也有一般词汇的语法属性,譬如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能否搭配,动词和宾语能否搭配,动词能否带宾语等等。如2010年江苏卷第2题B项: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准时启动应对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手段,与句中在种种灾害面前矛盾。再如:对于孩子的问题,他一直不以为然,感觉这类问题不重要,不必大惊小怪。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觉得是正确的,表示不认可。既然不觉得孩子的问题是对的,下面就应讲他相应的反应和手段,或批评教育,或纠正其非;但该句中的感觉这类问题不重要,不必大惊小怪显然并不是不以为然之后相应的正确态度,而是一种相反的态度。因此,该成语与语意发生了抵牾,如改用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看重),就可消除逻辑事理上的矛盾。两个成语,一字之差,意思却相去甚远。 高考考试语文答卷方法 第一,逐字讲解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征把握成语大意,但应该注意不可以望文生义; 第二,领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应该注意熟语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量找出句中有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觉得最符合需要的。